• 北京大学

    办学情况:本科 综合类 公办 211工程 985工程 双一流

    软科综合(18)、校友会综合(11)、QS世界(621-630)、US世界(451)、泰晤士(55)、人气()

    建校时间:1937年 、主管部门:教育部 、占地面积:7500亩

    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重点学科:8 、博士点:27 、硕士点:37

    官方网址:https://rdzs.ruc.edu.cn/cms/https://www.ruc.edu.cn

    联系电话:400-012-3517 电子邮件:zsb@ruc.edu.cn

  • 中国人民大学

    本科 综合类 公办 211工程 985工程 双一流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400-012-3517

  • 中国人民大学

    本科 综合类 公办 211工程 985工程 双一流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400-012-3517

  • 中国人民大学

    本科 综合类 公办 211工程 985工程 双一流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400-012-3517

  • 中国人民大学

    本科 综合类 公办 211工程 985工程 双一流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400-012-3517

  • 中国人民大学

    本科 综合类 公办 211工程 985工程 双一流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400-012-3517

  • 工业互联 聚惠狂欢
    八十多年制造业龙头企业,
    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战经验
  • 校企合作 高薪就业
    全国3000多所高校
    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方向

高校招生、就业、科研合作管理

企业招聘、实习、合作项目管理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现任党委书记为张东刚、校长为林尚立。

历史沿革和领导关怀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陕北公学时期,毛泽东同志非常关心学校办学工作,先后十次来校发表演讲,他曾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3日,刘少奇同志出席学校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新中国办的第一所新式大学,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这是“新中国的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学校迅速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以培养马列主义理论人才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江泽民同志于2002年来校考察指导工作,强调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学校“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胡锦涛同志于2008年、2010年视察学校,勉励学校弘扬光荣传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努力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同志曾于2005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22年先后五次到学校出席活动、视察工作。进入新时代,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学校建校80周年,充分肯定学校的办学成绩,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并殷切希望学校“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学校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他勉励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办学特色和优势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创办新型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典范和缩影,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以“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学科整体建设目标,致力于构建“引领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学科布局。目前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获评A类学科的总数共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14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理工学科按照“卓越的基础学科”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并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学校创新交叉学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历来人才荟萃、名家云集。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首批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学校有22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47人入选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共有141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71人入选国家重大青年人才工程。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62人,其中教授842人,副教授752人。

社会贡献和影响

从陕北公学时期至今,学校共培养了39万余名高水平建设者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新中国法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第一位博士,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博士,第一批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专业的博士皆出自中国人民大学。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东方风来满眼春》均出自人大人之手。进入新时代,学校以“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在学学生28020人,其中本科生11678人、硕士生11088人、博士生5254人。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引领性贡献,新中国的经济学、法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创立并走向全国。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校主持构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经济学学科建设共同体”、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等平台,开设了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同63个国家和地区的316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参与了7所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先后成立了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和中法、中匈、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致力于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成为国家重要智库。学校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参与了新中国宪法、民法典、刑法等所有重要法律,以及历次财税体制改革等国家重要方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经中央批准,学校设立了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和全国首家党史党建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成为首批试点建设的国家高端智库,2019年在首次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成为唯一一家进入第一档次的高校智库;区域国别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和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当前,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坚守“听党话、跟党走”精神信念,弘扬“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精神品格,紧扣“六面旗帜”,围绕“八项工作”,全面实施“新路建设十大工程”,举旗帜、当旗手、做先锋,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加快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中国人民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奖学金设置

中国人民大学坚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而影响学业”的资助工作原则,本着“早发现、早解决;多层次、重实效;强基础、促发展”的工作理念,以精准为前提、以育人为根本、以成才为目标、以隐性为原则,通过不断实践和持续优化,形成奖励性、助困性、普惠性、补偿性有机结合的资助模式,构建起精准资助、隐性资助、跟踪资助、暖心资助有机融合,价值引领、能力发展、学业促进、心理辅导、生活保障全面发力的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入学前到毕业后的全过程跟踪资助,照亮学生成长成才道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此外,学校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竞赛、文艺活动、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团队、集体和组织给予奖励和表彰。在工作经验积累和育人目标实践过程中,形成荣誉称号、奖学金、竞赛展评奖励和发展支持奖励这四种学生奖励类型,全方位多角度助力学生成长发展。新生在入学前可通过“新生报到系统”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审核通过即可享受“新生绿色通道”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向当地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申请办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与住宿费。本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在校期间利息由国家承担。在校期间,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心平贷学金、校内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特殊(专项)资助和各类型学生奖励,为学生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困难生资助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对学生的资助从“入学前”一直持续到“毕业后”:【入学前:贴心资助,畅通入学】◆资助与招生同步推进,每位人大招生组成员都是资助政策的宣传员。◆学校于暑期8月中至9月初开通“新生资助热线”,随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通过多个校内媒体平台,推送资助体系介绍,让学生多渠道得到充分信息。◆解决学生报到初期的基本生活费,提供奖励性贷学金2000元。◆报到当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申请缓交学宿费,直接办理入学手续。◆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可以获得新生入学资助,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家庭所在地相对北京较偏远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提供一折机票。◆启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绿色成长”资助方案,重点关注建档立卡户、孤残优烈、低保家庭及遭受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在校期间:发展资助,保驾护航】一、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两种。◆每年申请额度不超过8000元。◆贷款利率低,由中央财政贴息。◆还款期限长,毕业后13年内还清。二、校内勤工助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各部门参加有组织的劳动,可获得一定劳动报酬。◆固定岗位800元/月,临时岗位25元/小时。三、困难补贴形式灵活多样:节日补助、临时困补、伙食补助、“暖心工程”羽绒服补助等。四、助学金◆解决学生经济困难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学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资助金额从3000-10000元不等。五、服兵役学生国家教育资助◆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直招士官◆退役士兵六、心平贷学金◆由段永平、刘昕校友募集捐赠设立的一项贷学金,分为“心平自立贷学金”和“心平留学贷学金”两类。◆“心平自立贷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在校期间可申请一次,额度最高为1万元。◆“心平留学贷学金”为出国留学项目,额度最高20万元,学生在校期间只能申请1次。七、学生奖励◆学校鼓励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竞赛、文艺活动、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及学生团队、集体和组织给予奖励和表彰。◆学生奖励类型包括授予荣誉称号、奖学金、竞赛展评奖励、发展支持奖励等:1、荣誉称号可授予学生个人、集体或组织,具体奖励项目包括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兼职辅导员等;2、奖学金主要颁发给学生个人,具有荣誉性。奖学金分为特设类、学习学术类、创新创业类、文艺体育类、服务贡献类等;3、竞赛展评奖励主要依托学校专项工作、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竞赛设立,可面向学生个人、团队、集体或组织评定,具有荣誉性;4、发展支持奖励主要资助学生个人、团队、集体或组织,引导学生在学校人才培养框架下开展学习实践交流活动。八、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是中国人民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全面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背景下启动的拔尖人才涵育工程,于2015年启动实施。◆“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致力于涵育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卓越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支持学生成长发展为具有家国情怀与民族复兴的理想担当、哲学功底与面向未来的视野、人文素养与建设性的思维、共享观念与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坚强意志与健全的人格的厚重人才。【毕业时:奖励资助,助力圆梦】一、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二、优秀毕业生授予在校学习期间全面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届毕业生。
 

学校食堂

 

学校宿舍

全校有国内公寓共22栋,留学生公寓1栋。主要分布在校园东西侧,形成东、西、西北三大学生活动校区。东区6栋宿舍楼:东风6楼、东风7楼、红一楼、红二楼、红三楼、立德楼。西区7栋宿舍楼:品园1楼、品园2楼、品园3楼、品园4楼、品园5楼、品园6 楼、培训1楼。西北区6栋宿舍楼:知行1楼、知行2楼、知行3楼、知行4楼、知行5楼、宜园3楼。北区3栋宿舍楼:北园2楼、北园5楼、北园6楼。南区:留学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