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内蒙古大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距北京400余公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学校于1957年高起点创办,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任首任校长(1956—1968),原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任副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耶鲁大学博士李继侗先生来校执教并任学术副校长。党和政府从北京大学等国内十几所著名高校,选派一批知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了建校初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带来名校积淀悠久的治学传统和崇高大学精神,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办学基础和优良学风校风。
2019年7月16日,是内蒙古大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大学考察指导,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勉励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嘱托学校“要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学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全校师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交出一份不负重托的“内大答卷”。
学校于1962年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一省一校”),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设有22个学院(含校本部、满洲里学院),合办内蒙古大学人民医院、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内蒙古大学附属小学。
人才培养
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拥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自治区“一流拔尖学科”,生态学、民族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入选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
学校现有87个本科专业,131个本科教学实验室、192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西部卓越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自治区级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点。现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4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3人,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团队25个。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和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全校有各类在校生28345人。其中,本科生15958人、硕士研究生8694人、博士研究生1143人,来华留学生362人。建校以来,先后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刘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赵进才、赵刚等一批杰出校友。·
师资队伍
全校有在编教职工2147人,其中,专任教师1493人,教授336人、副教授457人。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四青”人才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6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团队2个。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有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2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44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143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8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1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29个。
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基地1个,另在生物学、生态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设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重点研究平台12个;有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61个。党的十八大以来,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8项(其中,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特等奖等奖项53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327项(其中,一等奖21项),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第四届民族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3项,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优秀奖1项、三等奖1项,2023年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1项。
社会服务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推进现代生物育种工程,聚焦草原家畜种质创新,成功研发双肌肉牛新品系,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和智慧牧云服务技术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化应用,建立了牛、羊和骆驼生态养殖新模式,开展肉乳产业结合的肉牛产业模式研究与试点推广示范。成功获批农业部“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羊性能测定站建设项目,从根本上解决限制我国畜牧业优质种源受制于国外种业巨头的“卡脖子”问题。选育的3个马铃薯新品种通过国家登记,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呼和浩特市以及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区。合作建设内蒙古草地健康中心,牵头选育优质牧草新品种2个。合作培育的肉羊新品种“杜蒙羊”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培育的“华蒙肉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设计了国际上首款蒙古羊系绵羊繁殖力检测低密度SNP芯片,并在锡林郭勒盟牧区成功推广应用。集成草地适应性放牧利用技术、退化草地综合改良技术和刈割草场持续利用技术,开展现代家庭牧场生态畜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内蒙古“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提出中国北方退化河湖水生态修复、水资源调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维持方案与对策。发挥学科优势,为自治区发展战略性新兴光伏产业、建设光伏小镇与现代农牧业融合示范基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开发出国内首款蒙古语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系统、AI蒙古文智能平台、支持多字体的蒙古文OCR系统、蒙汉机器翻译系统、蒙古文与西里尔蒙古文相互转换系统、蒙古文手写识别系统等。加强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成立“蒙古国研究中心”“中蒙俄经济研究院”;与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共建“内大智库”,2017年学校入选“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国研究中心先后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与自治区社科联共建内蒙古自治区能源经济战略研究智库联盟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战略研究智库联盟。
国际合作
学校与国(境)外的11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设有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设有中日共同GIS应用与地域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设有中英企业数字实验室。学校设有蒙古国研究中心、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呼和浩特中日交流之窗,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有孔子学院。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基地、国家汉办来华留学生新汉语水平网考考点,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校。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年接收来自亚、欧、美、非四大洲的蒙古国、俄罗斯、美国、尼日利亚等24个国家的国际学生近600人。
办学条件·
全校占地面积2243.53亩,建筑面积82.6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796亿元。图书馆是教育部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和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联合目录项目B级成员馆、省级中心馆、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CHAIR)16个发起单位之一,“国家级全民阅读推广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内蒙古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全校馆藏印本文献368.2万册(校本部325.3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70个、电子图书95.82万种、全文电子期刊4.34万种。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40G,出口带宽达到25G,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内蒙古地区主节点及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FITI)呼和浩特试验节点。
办学目标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我校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聚力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扎根边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奋力拼搏,笃行不怠,努力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内大更大贡献!
2019年7月16日,是内蒙古大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大学考察指导,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勉励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嘱托学校“要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学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全校师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交出一份不负重托的“内大答卷”。
学校于1962年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一省一校”),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设有22个学院(含校本部、满洲里学院),合办内蒙古大学人民医院、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内蒙古大学附属小学。
人才培养
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拥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自治区“一流拔尖学科”,生态学、民族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入选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
学校现有87个本科专业,131个本科教学实验室、192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西部卓越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自治区级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点。现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4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3人,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团队25个。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和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全校有各类在校生28345人。其中,本科生15958人、硕士研究生8694人、博士研究生1143人,来华留学生362人。建校以来,先后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刘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赵进才、赵刚等一批杰出校友。·
师资队伍
全校有在编教职工2147人,其中,专任教师1493人,教授336人、副教授457人。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四青”人才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6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团队2个。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有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2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44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143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8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1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29个。
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基地1个,另在生物学、生态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设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重点研究平台12个;有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61个。党的十八大以来,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8项(其中,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特等奖等奖项53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327项(其中,一等奖21项),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第四届民族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3项,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优秀奖1项、三等奖1项,2023年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1项。
社会服务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推进现代生物育种工程,聚焦草原家畜种质创新,成功研发双肌肉牛新品系,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和智慧牧云服务技术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化应用,建立了牛、羊和骆驼生态养殖新模式,开展肉乳产业结合的肉牛产业模式研究与试点推广示范。成功获批农业部“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羊性能测定站建设项目,从根本上解决限制我国畜牧业优质种源受制于国外种业巨头的“卡脖子”问题。选育的3个马铃薯新品种通过国家登记,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呼和浩特市以及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区。合作建设内蒙古草地健康中心,牵头选育优质牧草新品种2个。合作培育的肉羊新品种“杜蒙羊”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培育的“华蒙肉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设计了国际上首款蒙古羊系绵羊繁殖力检测低密度SNP芯片,并在锡林郭勒盟牧区成功推广应用。集成草地适应性放牧利用技术、退化草地综合改良技术和刈割草场持续利用技术,开展现代家庭牧场生态畜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内蒙古“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提出中国北方退化河湖水生态修复、水资源调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维持方案与对策。发挥学科优势,为自治区发展战略性新兴光伏产业、建设光伏小镇与现代农牧业融合示范基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开发出国内首款蒙古语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系统、AI蒙古文智能平台、支持多字体的蒙古文OCR系统、蒙汉机器翻译系统、蒙古文与西里尔蒙古文相互转换系统、蒙古文手写识别系统等。加强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成立“蒙古国研究中心”“中蒙俄经济研究院”;与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共建“内大智库”,2017年学校入选“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国研究中心先后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与自治区社科联共建内蒙古自治区能源经济战略研究智库联盟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战略研究智库联盟。
国际合作
学校与国(境)外的11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设有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设有中日共同GIS应用与地域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设有中英企业数字实验室。学校设有蒙古国研究中心、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呼和浩特中日交流之窗,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有孔子学院。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基地、国家汉办来华留学生新汉语水平网考考点,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校。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年接收来自亚、欧、美、非四大洲的蒙古国、俄罗斯、美国、尼日利亚等24个国家的国际学生近600人。
办学条件·
全校占地面积2243.53亩,建筑面积82.6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796亿元。图书馆是教育部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和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联合目录项目B级成员馆、省级中心馆、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CHAIR)16个发起单位之一,“国家级全民阅读推广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内蒙古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全校馆藏印本文献368.2万册(校本部325.3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70个、电子图书95.82万种、全文电子期刊4.34万种。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40G,出口带宽达到25G,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内蒙古地区主节点及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FITI)呼和浩特试验节点。
办学目标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我校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聚力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扎根边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奋力拼搏,笃行不怠,努力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内大更大贡献!
奖学金设置
内蒙古大学奖助学金工作条例(修订版)内大发〔2022〕25 号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规范我校奖助学金评选与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内蒙古大学章程》《内蒙古大学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学校奖助学金由国家、自治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慈善团体或人士设立,用于奖励我校全日制各层次在校优秀学生、资助全日制各层次(含预科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第三条 奖助学金评选与管理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优中选优、精准扶助的原则,牢固树立资助育人的理念,切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第四条 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负责奖助学金评选与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处。第五条 学院(中心,下同)应成立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在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具体负责本学院学生奖助学金评选与管理工作。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由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院长、副院长,教务科研办公室主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代表(应覆盖本单位各专业及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及学生代表组成。具体名单报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备案。第六条 班级应成立评议小组,在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具体负责本班奖助学金评议工作。评议小组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班委会及普通学生代表组成,普通学生代表比例不低于二分之一,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担任组长。奖助学金项目评议涉及小组成员时,本人应回避。第七条 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一)审议年度奖助学金工作方案和工作报告;(二)统筹安排各类奖助学金的奖助范围;(三)研究制定学校各类奖助学金规章制度;(四)审议、监督、检查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管理和使用情况;(五)讨论和决定有关奖助学金的重要事项;(六)仲裁奖助学金评审过程中出现的争议情况;(七)积极开辟奖助学金来源新渠道。第八条 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工作职责(一)研究制定奖助学金评审细则,向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备案;(二)指导、监督各班级开展奖助学金评选工作;(三)组织召开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会议,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四)研究解决学院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五)严格审核学院各类奖助学金材料,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六)及时向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报送学院奖助学金评选报告;(七)及时答复学生或班级在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提出的异议;(八)完成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第九条 班级评议小组工作职责(一)组织召开评议小组会议,根据学校、学院要求,遵循奖助学金评审细则,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对班级候选人进行评议、推荐;(二)如实向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汇报班级的评议情况,反馈评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三)及时答复本班学生在奖助学金评议过程中提出的异议;(四)完成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第十条 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根据工作需要,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可指定有关人员列席奖助学金评审会议。班级评议小组会议必须有五分之四以上成员到会方能举行,必要时可以组织召开扩大会议。赞成票超过到会人数的半数为通过。第三章 工作制度第十一条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各班级应当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会议、QQ群、微信群、公示栏等途径进行相关情况的公开,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第十二条 公开内容(一)信息公开包括评选办法、评审细则、名额分配、评选时间等,公开时间不得低于3天。(二)过程公开包括民主评议、组织评选、审核推荐等,公开时间不得低于3天。(三)结果公开包括评审结果及信息反馈渠道,公开时间不得低于5天。第十三条 公开范围相关职能部门要面向各学院公开,各学院要面向所属各班级公开,各班级要面向本班全体学生公开。第十四条 学生个人对奖助学金初评结果有异议者,可在本单位初评结果公布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提出复议,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应在接受复议后2个工作日内做出答复;如学生对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答复仍有异议,可在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答复后2个工作日内向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复议,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在接受复议后2个工作日内征求各方面意见,综合审查后做出处理意见,报主管校领导批准,通知学生本人及所在单位。此处理意见为最终处理意见。第十五条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各班级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的有关规定,各类奖助学金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分摊,同时应接受财务、审计、纪检监察及相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第四章 奖助学金基本条件第十六条 申报各类奖助学金人员,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学风端正,道德品质优良,无任何违法违纪等受处分记录,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学术不端行为记录的正式注册全日制学生;(二)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积极上进;(三)达到学校规定的体育、美育、劳育等要求。第十七条 学生申请助学金,必须已建立评选学年度家庭经济困难档案。第十八条 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在遵循基本条件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制定奖助学金评定实施细则。在当年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之后,及时召开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专门会议,根据评定工作情况,对实施细则进行充实完善,并向所在单位全体师生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备案。第十九条 同一年度(学年度)内,同一学术成果不得重复使用,科研成果作者署名单位必须为内蒙古大学。第二十条 各类奖助学金在遵循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可设定具体评选条件。第五章 责任追究第二十一条 工作人员存在以下行为,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令第18号)给予纪律处分:(一)未履行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要求的;(二)未按照奖助学金评选条件进行评选的;(三)未履行奖助学金专款专用规定的;(四)弄虚作假的;(五)存在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第二十二条 学生存在以下行为,取消受奖助资格,已发放的奖助学金和证书予以追回,并按照《内蒙古大学学生管理规定》予以处分:(一)弄虚作假的;(二)存在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第六章 附则第二十三条 硕博连读研究生在注册为博士研究生之前,按照硕士研究生身份参评奖助学金;注册为博士研究生后,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参评奖助学金。第二十四条 评选奖助学金时所称的“学年度”“学年”指当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年度”“年”指1月1日至12月31日。第二十五条 为更好地发挥奖学金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激励作用,学生原则上不得重复申请大额奖学金。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由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内蒙古大学奖助学金工作条例》(内大发〔2021〕37号)同时废止。
困难生资助办法
学校食堂
赛罕校区奥都的一楼除了早八人必备的咖啡和可以在路上下单到店即取的魏吉茂鸡肉卷外,更有丰富早餐可供选择~
再上到二楼,水果捞、蒙餐、水饺、烤鱼、米线、家常炒菜……应有尽有。三楼有冷面、盖饭、麻辣香锅等等,还有更多的美食等你来探索哟~
赛罕校区食堂,物美价廉,菜品丰富,还十分暖心地会随着节气的变化推出限定菜品哟~
新旧食堂紧邻赛罕校区宿舍,地理位置也十分便捷~(赛罕校区旧食堂二楼因整体提升改造暂时关停。原旧食堂二楼蒙餐、米线迁移至新食堂。)
再上到二楼,水果捞、蒙餐、水饺、烤鱼、米线、家常炒菜……应有尽有。三楼有冷面、盖饭、麻辣香锅等等,还有更多的美食等你来探索哟~
赛罕校区食堂,物美价廉,菜品丰富,还十分暖心地会随着节气的变化推出限定菜品哟~
新旧食堂紧邻赛罕校区宿舍,地理位置也十分便捷~(赛罕校区旧食堂二楼因整体提升改造暂时关停。原旧食堂二楼蒙餐、米线迁移至新食堂。)
学校宿舍
赛罕校区本部
多为六人间,每人有一个立柜和小铁柜来放置物品,也有部分宿舍楼是四人间,上下铺。
赛罕校区东院
宿舍大部分是四人间,有两种布局,上床下桌或者上下铺,每个宿舍有两个洗漱池。
多为六人间,每人有一个立柜和小铁柜来放置物品,也有部分宿舍楼是四人间,上下铺。
赛罕校区东院
宿舍大部分是四人间,有两种布局,上床下桌或者上下铺,每个宿舍有两个洗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