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上海海洋大学是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校训:勤朴忠实,1914年9月1日定立。创校初心: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办学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
学校前身是张謇、黄炎培创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等校名。1952年升格为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72年南迁厦门集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迁回上海,恢复上海水产学院,保留厦门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学校设12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000余人、在籍研究生6200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8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00余人,拥有全职国家级各类人才38人次(其中在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9人)、省部级各类人才228人次。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6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市级15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通过欧洲工程教育项目学位认证专业4个,获得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际认证专业1个,通过长三角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上海市一流课程36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示范性课程等4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4个,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教学名师1名、示范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17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上海市级13项。2013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校是全国首批“易班”试点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育改革实验奖一等奖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连续三轮被命名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入选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大学生艺术团等学生社团90余个;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总决赛金奖等各类奖项百余项。建有校史馆(含三史馆、大学生校园文化展示馆)、博物馆(含水生生物科技馆、鲸馆、远洋渔业展示厅、“彩虹鱼”深海科普体验基地、“中国渔政206”)等文博育人场馆。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地球科学、化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水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平台,30余个省部级平台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生态养殖中心(CEA)、国际海洋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建有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心、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研究中心、食品与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海洋战略智库研究中心、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拥有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我国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建设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动水槽,研制万米级着陆器成功到达10918米深渊。2011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37项。学校发挥学科与科研特色优势,服务社会成果显著。2011年以来辅导台湾地区苗栗县农户养殖大闸蟹,开创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遍及全国开展科技服务,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代表国家全面承担履行区域渔业管理公约任务,为维护我国远洋渔业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现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2个校区,另有滨海基地386亩、象山科教基地56.7亩。其中,主校区沪城环路校区占地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校园网络,建有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和海洋科学超级计算中心。现有纸质图书167万余册,电子图书近112万册,数据库106个,馆藏资源突出学校的海洋、水产、食品特色。2016年主办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水产类英文期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被Scopus及美国生命科学文摘索引数据库(BP)和生物学文摘(B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主办的《水产学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其中,《水产学报》获“全国百强报刊”“中国精品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葡萄牙、澳大利亚、加纳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洲水产学会(AFS)等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160多所海外高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自2011年以来,通过游学、留学、交换生等派出学生4000余人;连续两期入选中日韩 “亚洲校园”,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项目,与西班牙、葡萄牙等高校开展学分互认Erasmus项目,为中外师生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35年前后,综合实力进入市属高校前列,初步建成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到2050年前后,建成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迈入世界一流特色大学行列。
学校校训:勤朴忠实,1914年9月1日定立。创校初心: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办学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
学校前身是张謇、黄炎培创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等校名。1952年升格为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72年南迁厦门集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迁回上海,恢复上海水产学院,保留厦门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学校设12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000余人、在籍研究生6200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8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00余人,拥有全职国家级各类人才38人次(其中在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9人)、省部级各类人才228人次。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6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市级15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通过欧洲工程教育项目学位认证专业4个,获得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际认证专业1个,通过长三角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上海市一流课程36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示范性课程等4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4个,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教学名师1名、示范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17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上海市级13项。2013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校是全国首批“易班”试点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育改革实验奖一等奖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连续三轮被命名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入选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大学生艺术团等学生社团90余个;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总决赛金奖等各类奖项百余项。建有校史馆(含三史馆、大学生校园文化展示馆)、博物馆(含水生生物科技馆、鲸馆、远洋渔业展示厅、“彩虹鱼”深海科普体验基地、“中国渔政206”)等文博育人场馆。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地球科学、化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水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平台,30余个省部级平台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生态养殖中心(CEA)、国际海洋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建有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心、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研究中心、食品与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海洋战略智库研究中心、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拥有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我国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建设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动水槽,研制万米级着陆器成功到达10918米深渊。2011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37项。学校发挥学科与科研特色优势,服务社会成果显著。2011年以来辅导台湾地区苗栗县农户养殖大闸蟹,开创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遍及全国开展科技服务,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代表国家全面承担履行区域渔业管理公约任务,为维护我国远洋渔业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现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2个校区,另有滨海基地386亩、象山科教基地56.7亩。其中,主校区沪城环路校区占地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校园网络,建有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和海洋科学超级计算中心。现有纸质图书167万余册,电子图书近112万册,数据库106个,馆藏资源突出学校的海洋、水产、食品特色。2016年主办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水产类英文期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被Scopus及美国生命科学文摘索引数据库(BP)和生物学文摘(B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主办的《水产学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其中,《水产学报》获“全国百强报刊”“中国精品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葡萄牙、澳大利亚、加纳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洲水产学会(AFS)等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160多所海外高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自2011年以来,通过游学、留学、交换生等派出学生4000余人;连续两期入选中日韩 “亚洲校园”,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项目,与西班牙、葡萄牙等高校开展学分互认Erasmus项目,为中外师生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35年前后,综合实力进入市属高校前列,初步建成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到2050年前后,建成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迈入世界一流特色大学行列。
奖学金设置
奖学金项目
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
上海市奖学金
校人民奖学金
校单项奖学金
宝钢奖学金
朱元鼎奖学金
侯朝海奖学金
孟庆闻奖学金
汉宝奖学金
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
爱普奖学金
水生奖学金
劳雷奖学金
陈洁夫校友励学金
丰汇远洋专业奖学金
捷胜海洋奖学金
缪圣赐励学金
史必诺奖学金
大北农励志奖学金
保正奖学金
陈守仁奖学金
蒂腾英材奖学金
泛微网络孟连磊奖学金
光华基金会奖学金
辉文奖学金
金龙鱼奖学金
京元奖学金
久诚奖学金
梅里埃奖学金
廷亚奖学金
祥谷奖学金
兴禾奖学金
中国渔业互保奖学金
中汇奖学金
智拙视觉奖学金
渔经奖学金
新华网科研奖学金
助学金项目
国家助学金
爱我中华助学金
上海希望工程圆梦大学助学金
手拉手结对助学金
杨浦统一战线爱心助学金
顶程助学金
观安助学金
王素君基金
云汉硕博成长助学金
困难生资助办法
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承诺,绝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学校采取的主要助学措施如下。(一) 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二)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三) 提供多种奖学金。
学校食堂
上海海洋大学共有3个餐厅
第一餐厅(一楼、二楼)位于第3小区、海星广场(地图上标注为学生广场)与室外网球场之间
第二餐厅(一楼、二楼)位于室外网球场与西体育场之间,从第一餐厅沿着室外网球场方向走就可以到达
第三餐厅(一楼、二楼)位于研究生住宿区(B区)元鼎路与吴淞路交叉口
第一餐厅(一楼、二楼)位于第3小区、海星广场(地图上标注为学生广场)与室外网球场之间
第二餐厅(一楼、二楼)位于室外网球场与西体育场之间,从第一餐厅沿着室外网球场方向走就可以到达
第三餐厅(一楼、二楼)位于研究生住宿区(B区)元鼎路与吴淞路交叉口
学校宿舍
本科生宿舍区集中于校园南端,采用小区形式划分管理各个宿舍楼,共计12个小区,每个小区仅住男生或女生。
本科男生:2、3、4、9、11小区(公寓全部4人间)
本科女生:1、5、6、7、8、10小区(公寓全部4人间)
小区设有门禁系统,每日6:00-23:00开放,进出小区需刷一卡通。
本科生宿舍楼普遍为6层,每层2个厅,每个厅3至4间四人寝室。
每个厅共享3间卫生间、2间淋浴室以及洗漱台。
洗漱台仅提供冷水,淋浴室每天15:30-22:30供应热水,凭一卡通扣费使用(0.04元/10秒)。
周边设施:
快递站、西操场、篮球场、网球场、风雨操场(羽毛球场)、海绵广场、第一第二餐厅等,
距离教学楼:步行5-10分钟
公寓主要为围合式布局。
1-11小区、13小区、14小区南楼均为6层公寓式建筑,其余为高层。
楼内设施:
每层一梯分两厅(东、西厅),每个厅3-4间寝室,房间全部朝阳面,北面为共用盥洗间、卫生间和淋浴间,提供洗衣机、电吹风、饮水机等设施,足不出户满足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
寝室配置:
寝室内还配有电扇、脸盆架、扫帚簸箕一对、垃圾桶一个,其余生活用品需自行携带或购买。
寝室内两侧墙面各有两个插座,其中上床下桌格局寝室每人一个插座,上下铺寝室由于一侧是书桌,另一侧是床,书桌侧需两人共用一个插座,所以记得带拖线板哦!
寝室内不强制断电,但严禁使用大功率电器(吹风机、卷发棒、电热毯、烧水壶等)。为了保证正常生活,请及时至小区门厅圈存机处查询寝室电费并按需充值哦!
房间布局:
寝室每间根据住宿人数面积约20㎡,宿舍分为上下铺和上床下桌两种格局,每层最两端的寝室为上下铺格局,其余为上床下桌格局。通常一个班级的学生寝室号相连,班级内部随机安排,寝室原则上不允许随意调换。
床的大小均为90cm×200cm。每个厅最里边的公寓间是上下床,其余三间是上床下桌。
本科男生:2、3、4、9、11小区(公寓全部4人间)
本科女生:1、5、6、7、8、10小区(公寓全部4人间)
小区设有门禁系统,每日6:00-23:00开放,进出小区需刷一卡通。
本科生宿舍楼普遍为6层,每层2个厅,每个厅3至4间四人寝室。
每个厅共享3间卫生间、2间淋浴室以及洗漱台。
洗漱台仅提供冷水,淋浴室每天15:30-22:30供应热水,凭一卡通扣费使用(0.04元/10秒)。
周边设施:
快递站、西操场、篮球场、网球场、风雨操场(羽毛球场)、海绵广场、第一第二餐厅等,
距离教学楼:步行5-10分钟
公寓主要为围合式布局。
1-11小区、13小区、14小区南楼均为6层公寓式建筑,其余为高层。
楼内设施:
每层一梯分两厅(东、西厅),每个厅3-4间寝室,房间全部朝阳面,北面为共用盥洗间、卫生间和淋浴间,提供洗衣机、电吹风、饮水机等设施,足不出户满足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
寝室配置:
寝室内还配有电扇、脸盆架、扫帚簸箕一对、垃圾桶一个,其余生活用品需自行携带或购买。
寝室内两侧墙面各有两个插座,其中上床下桌格局寝室每人一个插座,上下铺寝室由于一侧是书桌,另一侧是床,书桌侧需两人共用一个插座,所以记得带拖线板哦!
寝室内不强制断电,但严禁使用大功率电器(吹风机、卷发棒、电热毯、烧水壶等)。为了保证正常生活,请及时至小区门厅圈存机处查询寝室电费并按需充值哦!
房间布局:
寝室每间根据住宿人数面积约20㎡,宿舍分为上下铺和上床下桌两种格局,每层最两端的寝室为上下铺格局,其余为上床下桌格局。通常一个班级的学生寝室号相连,班级内部随机安排,寝室原则上不允许随意调换。
床的大小均为90cm×200cm。每个厅最里边的公寓间是上下床,其余三间是上床下桌。